那年余疏浅下山后先去短暂住过一段时间的表姑父家里偷了一笔钱,当做路费。他知道表姑父晚上有出门打牌的习惯,表姑睡得又很死,他找准了时机后大晚上从后窗进去,在震天响的呼噜声中用铁丝撬开锁,不客气地把抽屉里的一把零钱全拿了,至于第二天表姑家里将如何鸡飞狗跳,已不是他考虑的范围。就这样他一路走走停停到了广州。
他起初对自己到底要去哪里没有明确的想法,他随便买了一张前往省外的火车票,他只买了站票,身上也没有行李,只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布袋子,站累了就捡别人丢下的旧报纸垫在屁股底下坐着,但大多数时候旧报纸也很抢手,他就只能席地而坐,裤子上全是灰。他听到别人的交谈,说要南下去广东打工,那里办了许多厂,需要大量工人。
余疏浅暗暗记在了心中,扬起一个微笑,和那几个年轻人攀谈起来。余疏浅从小就有笑脸迎人的本事,在寺庙的那帮穷孩子当中,他处得如鱼得水。这几个年轻人也不过二十岁左右,最小的才十六岁,和余疏浅相差得不多,他们看余疏浅年纪这么小,都管他当家中小弟相处。问到余疏浅怎么一个人来坐火车,余疏浅说他是来投奔在广州打工的父母的,他说他本来被寄养在表姑父一家,但是他们对他很不好,时常打他骂他,还叫他干重活,他受不了就偷偷跑出来了。他说他知道自己父母在广州打工,但不知道具体在哪里,如果运气好的话,也许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找到。
余疏浅说自己没有正式的大名,又说自己在家里排行老七,于是他们都叫他小七仔。这几个年轻人都没有太多心眼,也不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会骗人,纷纷信以为真,都说怪不得余疏浅看起来言语很成熟,神态也不像个平常孩子,原来是寄人篱下的缘故。他们安慰他一定能找到。余疏浅却知道自己的父母早就因为一场事故去世了。他只是笑笑,满怀希望道:“到时候我就和他们住在一起,他们平时去上班,我也去做点杂活,没准我还能在当地上学呢。我在我老家那里没有读太多书,我一直很想上学...”
说着说着余疏浅的神态看出有些伤心,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男青年立刻掉转话题,转而说了好几个笑话,转移这孩子的注意力,余疏浅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,立刻跟着大家哈哈笑起来。这四个人中有一个是女孩子,叫崔晓兰,今年才十七岁,她不想听家里的话嫁给村里的一个三十多岁的瘸子,就和自己同村的好友,也就是说笑话的那个男青年赵有志一块从村里走了出来,不靠家里资助,决心去外地打工。他们认为自己能挣到大钱,毕竟村里有个万元户当初就是去外面做生意。他们说先去厂里打工一阵,赚一点本钱,他们就可以去做小生意。
另外两个人,一个是他们在路上认识的隔壁村的朋友,另一个是看望家里重病的母亲,办完丧事后又要重回广东打工的二十岁的青年。他才干了不到小半年,就被叫回家里去,他说他对广东其实也不太熟,因为他几乎一直在厂区做活,想着多挣点钱寄回去,因为母亲一直病着,平时也没有出去娱乐。他说他打工的地点是做五金件的厂子,他做装配工作。他说厂里的活都不难,稍微培训个一两个月就能上岗了,培训期间也有钱拿,这听得其余三人都很有信心。他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本事,在老家只会种地,书读得不多,仅仅认识几个大字,崔晓兰更是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没有上了,一直帮家里干活,带弟弟妹妹。一开始她多少有点忧心忡忡,但听后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,觉得自己手脚麻利,一定能进个什么纺织厂、成衣厂干活。
他们讨论余疏浅年纪这么小能干什么。那个打过工的青年说,有些厂也会要十岁出头的小孩,就是工钱给得很低,是成年人的四分之一,不过管吃管住。余疏浅说有没有钱都不要紧,他就是要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,在休息日他可以出去寻找父母。
他们看余疏浅和自己一样都是农村出来的人,从小干农活,习惯吃苦,便不再担心。火车中途停站的时候,赵有志下车买了一副扑克。火车上很无聊,除了聊天,他们就斗地主。炸金花、猜二十四点,余疏浅在一旁看着他们玩,有时候他就闭上眼睛睡觉。
路过庐山站的时候,崔晓兰说他们买的都不是直达广州的票,为什么不在中转的地方停几天,玩一玩呢,而且他们都不是赶着过去,兜里的钱只要省吃俭用,也够花销。她的提议得到了其余三人的支持,余疏浅也很积极地赞同,说自己长那么大,还没怎么在外面玩过。他们一拍即合,就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离开了火车站。
之所以在庐山站停下,是因为崔晓兰说道,虽然她只读了三年的小学,但也学了一首叫望庐山瀑布的故事,她觉得这么好的机会,不看看可惜了。赵有志说道: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这么壮观的景象,我们可一定得去看看。”说起瀑布,余疏浅在莫龙山见过,莫龙山上有四道飞白瀑布,但都不宽阔,如同玄女的飞练贯穿山间,别有一番幽然境地。
他紧跟着点点头,说自己也没见过什么名山大川。
赵有志惊讶余疏浅还会用“名山大川”这个形容词,他自己小学毕业,也说不出这种有文化的形容词。余疏浅不好意思地笑笑,说自己虽然没怎么去学校念书,但一直找各种废报纸和杂志看,也就积累了一点。
方才问到余疏浅的籍贯,余疏浅随手就套用了寺庙里练武班的一个孩子的,他把这个孩子的乡音也学得七七八八,其实他自己说话,已经没有半分口音,庙里除了习武,也教授以经文为主的识字,十里不同音,为了照顾不同村庄的孩子,那些和尚都用了普通话去说,免得有孩子听不懂。他在有意抹掉自己出身的痕迹,好像小小年纪就有了某种意识,他不愿意让人们知道他从哪里来,他到底是谁,他叫什么。
第一晚上他们四个人凑了钱住进了一间单人房里,小床给了崔晓兰,其余的人都打地铺,被子借店家的,小旅店这种省钱的住法屡见不鲜,只要多付一点钱就行,比另外开个房间便宜得多。虽然墙纸到处发霉,隔音很烂,几乎整条走廊里的客房闹出的动静他们都能听见,他们也很开心,凑在一起喝了两罐啤酒,吃了一把花生米,就和衣而睡。那四个人都睡着了,余疏浅还睁着眼睛,看着黑漆漆的天花板,他的心情从未有过的轻松,仿若鱼游入海,从此四海任行。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;https://kpc.lantingge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
他起初对自己到底要去哪里没有明确的想法,他随便买了一张前往省外的火车票,他只买了站票,身上也没有行李,只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布袋子,站累了就捡别人丢下的旧报纸垫在屁股底下坐着,但大多数时候旧报纸也很抢手,他就只能席地而坐,裤子上全是灰。他听到别人的交谈,说要南下去广东打工,那里办了许多厂,需要大量工人。
余疏浅暗暗记在了心中,扬起一个微笑,和那几个年轻人攀谈起来。余疏浅从小就有笑脸迎人的本事,在寺庙的那帮穷孩子当中,他处得如鱼得水。这几个年轻人也不过二十岁左右,最小的才十六岁,和余疏浅相差得不多,他们看余疏浅年纪这么小,都管他当家中小弟相处。问到余疏浅怎么一个人来坐火车,余疏浅说他是来投奔在广州打工的父母的,他说他本来被寄养在表姑父一家,但是他们对他很不好,时常打他骂他,还叫他干重活,他受不了就偷偷跑出来了。他说他知道自己父母在广州打工,但不知道具体在哪里,如果运气好的话,也许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找到。
余疏浅说自己没有正式的大名,又说自己在家里排行老七,于是他们都叫他小七仔。这几个年轻人都没有太多心眼,也不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会骗人,纷纷信以为真,都说怪不得余疏浅看起来言语很成熟,神态也不像个平常孩子,原来是寄人篱下的缘故。他们安慰他一定能找到。余疏浅却知道自己的父母早就因为一场事故去世了。他只是笑笑,满怀希望道:“到时候我就和他们住在一起,他们平时去上班,我也去做点杂活,没准我还能在当地上学呢。我在我老家那里没有读太多书,我一直很想上学...”
说着说着余疏浅的神态看出有些伤心,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男青年立刻掉转话题,转而说了好几个笑话,转移这孩子的注意力,余疏浅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,立刻跟着大家哈哈笑起来。这四个人中有一个是女孩子,叫崔晓兰,今年才十七岁,她不想听家里的话嫁给村里的一个三十多岁的瘸子,就和自己同村的好友,也就是说笑话的那个男青年赵有志一块从村里走了出来,不靠家里资助,决心去外地打工。他们认为自己能挣到大钱,毕竟村里有个万元户当初就是去外面做生意。他们说先去厂里打工一阵,赚一点本钱,他们就可以去做小生意。
另外两个人,一个是他们在路上认识的隔壁村的朋友,另一个是看望家里重病的母亲,办完丧事后又要重回广东打工的二十岁的青年。他才干了不到小半年,就被叫回家里去,他说他对广东其实也不太熟,因为他几乎一直在厂区做活,想着多挣点钱寄回去,因为母亲一直病着,平时也没有出去娱乐。他说他打工的地点是做五金件的厂子,他做装配工作。他说厂里的活都不难,稍微培训个一两个月就能上岗了,培训期间也有钱拿,这听得其余三人都很有信心。他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本事,在老家只会种地,书读得不多,仅仅认识几个大字,崔晓兰更是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没有上了,一直帮家里干活,带弟弟妹妹。一开始她多少有点忧心忡忡,但听后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,觉得自己手脚麻利,一定能进个什么纺织厂、成衣厂干活。
他们讨论余疏浅年纪这么小能干什么。那个打过工的青年说,有些厂也会要十岁出头的小孩,就是工钱给得很低,是成年人的四分之一,不过管吃管住。余疏浅说有没有钱都不要紧,他就是要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,在休息日他可以出去寻找父母。
他们看余疏浅和自己一样都是农村出来的人,从小干农活,习惯吃苦,便不再担心。火车中途停站的时候,赵有志下车买了一副扑克。火车上很无聊,除了聊天,他们就斗地主。炸金花、猜二十四点,余疏浅在一旁看着他们玩,有时候他就闭上眼睛睡觉。
路过庐山站的时候,崔晓兰说他们买的都不是直达广州的票,为什么不在中转的地方停几天,玩一玩呢,而且他们都不是赶着过去,兜里的钱只要省吃俭用,也够花销。她的提议得到了其余三人的支持,余疏浅也很积极地赞同,说自己长那么大,还没怎么在外面玩过。他们一拍即合,就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离开了火车站。
之所以在庐山站停下,是因为崔晓兰说道,虽然她只读了三年的小学,但也学了一首叫望庐山瀑布的故事,她觉得这么好的机会,不看看可惜了。赵有志说道: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这么壮观的景象,我们可一定得去看看。”说起瀑布,余疏浅在莫龙山见过,莫龙山上有四道飞白瀑布,但都不宽阔,如同玄女的飞练贯穿山间,别有一番幽然境地。
他紧跟着点点头,说自己也没见过什么名山大川。
赵有志惊讶余疏浅还会用“名山大川”这个形容词,他自己小学毕业,也说不出这种有文化的形容词。余疏浅不好意思地笑笑,说自己虽然没怎么去学校念书,但一直找各种废报纸和杂志看,也就积累了一点。
方才问到余疏浅的籍贯,余疏浅随手就套用了寺庙里练武班的一个孩子的,他把这个孩子的乡音也学得七七八八,其实他自己说话,已经没有半分口音,庙里除了习武,也教授以经文为主的识字,十里不同音,为了照顾不同村庄的孩子,那些和尚都用了普通话去说,免得有孩子听不懂。他在有意抹掉自己出身的痕迹,好像小小年纪就有了某种意识,他不愿意让人们知道他从哪里来,他到底是谁,他叫什么。
第一晚上他们四个人凑了钱住进了一间单人房里,小床给了崔晓兰,其余的人都打地铺,被子借店家的,小旅店这种省钱的住法屡见不鲜,只要多付一点钱就行,比另外开个房间便宜得多。虽然墙纸到处发霉,隔音很烂,几乎整条走廊里的客房闹出的动静他们都能听见,他们也很开心,凑在一起喝了两罐啤酒,吃了一把花生米,就和衣而睡。那四个人都睡着了,余疏浅还睁着眼睛,看着黑漆漆的天花板,他的心情从未有过的轻松,仿若鱼游入海,从此四海任行。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;https://kpc.lantingge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